联系电话:
400-617-1706
你是否曾遇到过调料突然变味、结块,甚至发霉的情况?
调料变质是物理、化学与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,主要有三个原因:
1.微生物污染
细菌、霉菌、酵母菌是导致调料变质腐败的主要原因。酱油、蚝油、黄豆酱、番茄酱这些调料含有水分、蛋白质、淀粉等营养物质,是微生物繁殖的“温床”。如果在开封后未密封或长期暴露在潮湿环境中,就极易滋生微生物。
酱油高盐低水分的环境有一定的抑菌效果,但有些干性霉菌和耐盐菌能在此条件下繁殖,如芽孢杆菌;而低盐/薄盐类酱油中盐浓度更低,抑菌防腐能力也更低(研究证明,随着盐含量的降低,细菌总数和腐败菌增加,功能性微生物总数减少)。
此外,开封后使用沾有生水或不洁净的勺子等器具取用调料,也可能引入微生物造成污染。
2.氧化反应
空气中的氧气与调料中的成分发生反应,导致其色泽、口感和营养成分发生变化。例如,花生油、芝麻油等油脂类调料在接触空气后易发生氧化酸败,使中性油脂分解为甘油和油脂酸,或使油脂酸中不饱和链断开形成过氧化物,分解为低级油脂酸、醛类、酮类等物质,从而产生哈喇味。此外,调料存放于光照充足的地方及灶台旁,光照和高温也会加速氧化过程,使调料更快变质。
3.潮解结块
盐、糖、味精等粉状调料吸水性强,若环境潮湿或长期敞放,调料就会吸收水分发生潮解,进而结块。结块本身不影响安全,但使用起来不方便;且各类复合调味料(牛肉粉调味料、排骨粉调味料等)内含丰富的蛋白质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,更易滋生微生物。
《GB 4789.22-202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调味品采样和检样处理》规定了调味品的采样和检样处理方法。
《GB 29921-20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限量》规定,即食调味品中沙门氏菌不得检出;金黄色葡萄球菌在5份样品中允许最多1份样品检出量在100 CFU/g(mL)-1000 CFU/g(mL),其余样品中检出量不得超过100 CFU/g(mL);副溶血性弧菌在5份样品中允许最多1份样品检出量在100 MPN/g(mL)-1000 MPN/g(mL),其余样品中检出量不得超过100 MPN/g(mL)。
DW-V系列 全自动菌落计数仪
仪器用于微生物菌落的快速读数和统计,支持多种菌落形态的自动统计。软件具备智能识别技术,可对平皿上所有菌落进行高通量表型分析,包括大小、圆度、表型形态、边缘特性等,仪器广泛应用于调味品微生物限量检测。
常见调料存放指南:
1.液体调料(酱油、醋、料酒等)
液体调料使用后需密封存于阴凉、干燥、避光处,远离灶台等高温区域。低盐酱油,以及使用频率较低的液体调料,开封后建议冷藏。
2.粉状调料(盐、糖、味精、胡椒粉等)
使用带盖的密封玻璃/食品级塑料容器存放,每次使用后及时盖紧以防吸潮,置于干燥通风处,远离水槽、灶台等潮湿区域。盐和糖可放入一小包食品干燥剂防结块,无需放入冰箱(冷藏易受潮)。
3.油脂类(猪油、菜油等)
用陶瓷容器存放于阴凉避光处,使用深色玻璃瓶、陶瓷、瓦罐等容器密封保存,远离灶台、窗台等热源和光照,猪油可冷藏以延长保质期。
4.香料类(干辣椒、花椒、八角、桂皮、香叶等)
用密封罐或真空袋存放,加入干燥剂防潮,置于阴凉干燥处。如需长期保存可冷藏,但需确保密封。
5.特殊调料(蚝油、豆瓣酱、番茄酱、沙拉酱等)
开封后必须冷藏,未开封时可置于阴凉干燥处。